学院官网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网站首页

【2018LSCD】跟访手记:一种有距离感的观察

发布时间:2018-12-29 作者: 来源:社会调查中心

编者按


        本文作者刘紫婵是绵竹项目宣传实习生,随项目组抵达四川后留在成都跟拍了调查员面试、培训全过程,后又随绵竹一队一起走进绵竹的九所学校,以照片记录了绵竹项目实地执行调查中的每一环节。以下是刘紫婵对于绵竹之行的所思所想,让我们一起以文字了解她眼中的绵竹项目。


1546477802334046307.jpg



          在整个绵竹项目100多人的团队中,宣传组可以算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了:无论在哪都能够看见我们拿着相机的身影,无论在哪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于我而言,透过相机的取景器观察这场调查的全过程,是一种非常熟稔的状态。而这种有距离感的观察,总是会给我带来新的体验。


有距离感的观察,让我看见这场调查的不同侧面


        采访调查员的时候,我总喜欢问他们:“之前有参加过社会调查吗?绵竹项目和你想象中的社会调查有什么不同吗?”


        说来惭愧,作为新闻系的学生,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社会调查,外出实践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在出发到绵竹前,我是既紧张又期待。紧张之处在于担心自己因为生疏而无法胜任工作,从而拖了整个团队的后腿。期待之处又在于对未知行程的向往,渴望遇见不一样的人,听见不一样的故事。对于四川,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的外公年轻时在四川当兵,我的妈妈就出生于成都,可是川蜀大地,我不曾踏足。


        我很感谢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得以用相机记录下这场社会调查的全过程,也让我透过这种有距离感的观察,看见绵竹项目的不同。


        这种不同,首先体现在绵竹项目的规模上。从广州陆续抵达绵竹进行实地调查的项目组成员就有18人,我们从成都、绵竹两地招募到的调查员也有89人之多,在我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十分大型的社会调查团队了。招募的调查员除去面试的接触,与整个项目组只有两天的磨合期,之后就直接开始实地调查。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是,在实地调查的前两天,多少会有些手忙脚乱,但没过多久整个团队就形成了某种默契,继而进入了一种忙而不乱的状态。短时间内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令我惊讶,惊讶之余也深感项目组的各位成员的确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546477900619031105.jpg

入校调查前的调查员破冰活动


        其次,这种不同体现在团队的年轻上。项目组的成员们几乎都是“90后”,而我们招募的调查员也几乎全是1996年以后出生的在校大学生,我了解到的年纪最小的调查员,1999年出生,刚刚上大学一年级。年轻自然有年轻的好处,例如,我就十分喜欢项目组成员开例会的氛围。我印象最深的是项目组的那场交接例会。十几个人挤在酒店的小房间内,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见解放心而大胆地讲出,即便是作为宣传人员的我,也讲了一些参与调查的小体会。在我看来,这个团队不是硬板的“领导-下属”式的垂直关系,不是单纯的令行禁止,更多的是一种有商有量,让人思考、真正融入其中的感觉 ,不会因为你的分工而把你排除执行讨论之外,不会因为你微小而失去声音。以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平行关系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信息在各个组织成员中流通,我认为这是这支团队在四川绵竹17天的项目执行中,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计划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这种不同也体现在这次调查收集到的数据的庞大和价值上。9天入校实地调查,18所小学,1所中学,受访对象涵盖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以及他们的监护人、班主任,回收的纸质问卷粗略估算在25000份以上。我还记得我们将第一周完成的问卷打包寄回广州时,足足装满了11个大纸箱子。项目组的成员与前来帮忙的调查员一起站在整齐排列在地的11个纸箱子后面合影,每个人都笑得像丰收的稻农。


1546477936928067343.jpg

项目组成员与调查员们在11箱问卷前合影


         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很好地理解数据的重要性,入校调查时只要看到调查员顺利完成当天的任务便觉得十分圆满;在那张合照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每一份问卷背后都担负着无比巨大的责任,也承载着无可比拟的希望:我们或许真的能用这些数据为这些孩子、这些家庭,带来积极向上的改变。


有距离感的观察,让我触碰到不同人真实的一面


        “这趟绵竹之行有什么收获吗?”这一般是我访问调查员时问得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我自己呢?收获颇丰。


        首先,我体验到了一场社会调查实地执行的整个过程。虽然是以宣传人员的身份参与其中,但也大致了解到了一场社会调查执行前期需要做哪些准备;了解到了岗位分工和人员安排;了解到了如何招募、选拔、培训调查员,并且依据性格特点把他们分配到适合的岗位上;了解到了社会调查实地执行阶段中可能会遇见的一些问题,例如过多的人流、调查员执行不到位等;也了解到了原来短短两周的实地调查需要这么长时间的准备、这么多方的协同配合。


       其次,我认识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人。在这17天的实地调查中,我看到了项目组成员不计时间成本,全身心投入到调查上的样子;看到了调查员们忍着嗓子痛,不断自我调整适应一对一监护人问卷场次中的连轴工作的样子;看到了包括走访学校的工作人员、开车的师傅、围观的路人在内的社会各方人士对这个项目默默支持的样子……而于我而言更为直接的感受就是,在这十几天的工作中,我与社会调查中心的各位老师更加熟识,与一些调查员成为能够保持联络的好友,我相信这会是一场极其珍贵的人生体验。


1546478087282073603.jpg

调查员们在监护人问卷场次连轴工作


        再次,绵竹项目对我自身的职业规划也有所启发。很多时候,我总是为自己是在一所师范类的学校学新闻而感到沮丧,大多数的同学毕业之后都选择成为语文老师,真正走上新闻道路的人少之又少。而我也一直庆幸自己,即便是在师范院校内读了四年的书也没有改变想法,依旧想要成为一名记者。绵竹项目所研究的儿童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相关影响因素,与我在传播学中所学到的知识有相关性,同时师范大学的背景或许也可以帮我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看待这一课题。绵竹项目于我是一种契机、一种连接,让我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接下来我会更加关注儿童与教育这一话题,希望能够以文字、影像展现出这一群体的现状,也希望能够和绵竹项目的各位参与者一起,探寻到更多能够帮助到这一群体的途径。


        最后,绵竹之行告诉了我,四川真的是人杰地灵的宝地。实地调查第一周结束时,忙里偷闲,去到了汉旺地震遗址公园,看到了绵竹创伤的一面,为之动容。但我明白,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并不会沉湎于悲痛中,那一间间重建的学校、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无时无刻不显露出勃勃生机。那场地震,或许给予了这座城市、这些生活在这里的人悲痛的记忆,但是也让我们从苦难之中了解到生命,了解到爱。


        另外,真的是难忘钵钵鸡、粉蒸肉、灯影牛肉、川味火锅、紫岩小学的晚餐!


1546478119687082720.jpg

汉旺地震遗址中倒塌的房屋

1546478145271090325.jpg

地震后重建的小学教学楼


有距离感的观察,也让我带憾而归


         四川之行,还是有些遗憾,这种遗憾同样源自于前文所述的有距离感的观察。


        这种遗憾在我回到广州之后愈发明显。当我下笔想要写下一篇报道的时候,才发现手中缺失了很多素材。我接触最多的便是调查员们,听他们讲自己的体验,自己遇见的有趣的人、感触的事……虽然有所触动,但是因为这种距离感而少了一些温度。在我原本的计划中,我想要去访问受访的学生、教师、监护人,但去到实地后,这些计划都被搁置。所以现在,我也只能够多采访一些调查员,从他们那里获取我想要的二手资料。


        如果还有机会参与到绵竹项目的实地调查中,我想成为一名调查员,或许这样,才会对这个项目有更加深入的思考。隔着距离的观察,总是丧失了一些细节。


1546478338944010125.jpg

孩子们争先恐后观看刘紫婵给他们拍的视频


        当搭载着绵竹项目组成员的飞机从成都双流机场起飞的那一刻,我突然生出一种强烈的感受:我觉得我还会再回到四川、回到绵竹;还会再走进那些我们一起工作过的校舍;而我们这些在绵竹相遇的人,也终将会在人海中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