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千村跟访手记 | 访千村,入万户,做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发布时间:2019-07-25 作者: 来源:社会调查中心
我时常想,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宏图大计面前,渺如星辰的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践行者,添上星火之力。7月19日,广东千村调查访员入户的第三天,我在茂名透过镜头似乎感受到了答案。
茂名茂南队与片区督导
行走——这是我想来的千村
杨桃树荫之下,阵阵清风送凉。受访爷爷抱着水烟有一口没一口地抽着,可能是过于迷醉,只有赶趁着吐烟的空档才愿意回答问卷,似乎这样才不辜负每一缕烟丝。
访问现场
绑在两棵杨桃树间的吊床,睡着脱了外裤的小孙子。远处,飘着秸秆燃烧冒起的浓烟,一位奶奶在烟里挥动着锄头打理田地。
这是千村调查的现场,质朴而充满着烟火气。
乡村一景(1)
每天,访员需从市区驱车四十分钟,再步行二十分钟才能进入这一片烟火气中探寻家户故事。他们鞋子、裤腿上沾染的黄色痕迹告诉我,今日踏过的村路是何等的泥泞。闲聊时得知,两位访员皆成长于茂名农村。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深受这片土地滋养的学子因为成长走出农村原生地,飞往更广阔的天空,而今带着故土情怀踏重归乡村, “看看也好,做点什么也好,这就是我想来的千村”。
茂名茂南队队员
坚定——我会坚持下去
心怀乡村之人,能行万步里路,也能跨万仞山。邱红艺一个来自内蒙古的姑娘,怀着一腔“见见广东乡村”的热勇,跨越两千五百多公里,参加千村调查。
邱红艺与片区督导
实地入户的时候,方言障碍切断了她与受访户亲自交流的机会,加之酷暑热天和蚊虫叮咬,三天里,重重障碍考验让她偶有“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的感慨。但是在这一天的交流中,她坚定地表示“我都来了,肯定会坚持下去的!”
来自督导的鼓励
在与同伴的比肩同行中,她努力从受访户的眼神语气中揣摩捕捉受访户的情绪,把自己放在置身于受访户的生活环境感知乡间真情百味。她见到了经济繁荣的广东,仍有人站在温饱线上挣扎;感受到了拒访的干脆利落;尝到了受访户赠予的、刚出锅的当地小吃,烫口的热流淌进心里是接纳和理解的暖;体会到了五千载农耕文化孕育出来那深入骨髓里的安土重迁,即便基础设施再不完善,资金再匮乏,也无法阻止村民修建属于自己的楼房,守着土地,守着乡村。
乡村一景(2)
当地小吃
信念——筑起一座桥
我曾无数次设想过会在跟访中遇见怎样的拒访情景。这一天,跟访茂南队的时候,受访爷爷放下一句“别问这些没有意义的东西,我今天啥也没做”便起身离去。在访员的劝说下,奶奶接替爷爷完成了访问。对访员来说,这调查必遇的情形。我深信,每个千村人都问过自己,什么才是有意义?
访员等红绿灯
尤记得上一年的访员谈到:“出发前,我觉得我可以做很多很多,但是现在回来,我觉得我能做一点点就够了。”这一趟旅程,踩过长满荒草的田埂,穿过幢幢红砖房后,我终于发自内心地认同这句话。在乡村,因为谋求生存发展而产生的人口迁移,是单向的,其所造成的农村空心化日益明显。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土地抛荒闲置、扶贫政策缺少产业依托……
傍晚散步的爷孙
村民养殖的鸡
千村千面,每个地区的农村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只有搞清楚乡村当前的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规划出可持续的发展对策,种种相应对策汇聚起来就是乡村振兴大计的稳健前进的路。在长远大计面前,我们身体力行,心怀乡村踏上这一片土地, “让声音被听见,用数据连起桥”。
访员开展访问
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带着这一份信念与坚持,我们行走在南粤大地,访千村,探万户,衷心希望传回的份份数据能聚沙成塔,早日架好广东乡村振兴之桥,实现广东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访员在乡间行走
傍晚,暑热渐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里人家升起阵阵炊烟。提着农具从田间返回的村民骑着摩托飞驰而过,拐进了红砖裹围的院子。攀出墙外的火龙果藤挂满果实,不知这硕果明天会不会沉甸一分呢?
庭院的火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