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官网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网站首页

【千村跟访手记】回馈乡村,我们何以可为?

发布时间:2019-08-22 作者: 来源:社会调查中心


题记:诺大的中国,其实只有两块地方,一块是城市,一块是乡村。

——《人·地·城》


富民者,以农桑为本。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全国各地的农村地区犹如经血脉络般为城市的发展输送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活在祖国大地的每个人乘着社会发展的列车,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乡村土地的无声滋养,身为高校学子的我们绝非例外。一直以来,我都在想,在外学有所成的我们能回馈乡村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踏上了为期三天的湛江跟访之旅。


01


乡间水田


跟访第一天的清晨,我们在一个市场边吃早餐。没有菜单,没有空调,没有擦得蹭亮的桌椅,甚至没有厨房。小哥站在锅炉前熟稔地翻炒着河粉,简陋的抽烟机将阵阵香气抽送到对面的马路。食客们就着一缕阳光和铁棚外湛蓝的天空喝着豆浆,一边用被汗渍浸得略微发黄的草帽扇着风。一切都很慢。


早餐小摊


而我们放下筷子还没来得及回味早饭,便起身结账离开,显得行色匆匆,风尘仆仆,不仅惊扰了这一份惬意,更像是辜负了热腾腾的早餐。


入村的路上,阳光穿过路边栽植的桉树,洒在水泥路面上。车窗外偶见堆满了沙土和红砖的在建楼房和红墙围蔽的厂房,更多是成片的水田。


乡间风


水田的另一边,一位阿叔骑着翻土机在耙田,他用汗水浸透的衣袖擦拭过脸庞,望了一眼远方,似乎希冀着下一季的丰收。傍晚返回,又是另一种景象,带着泥土清香的微风拂过半人高的狗尾巴草,漫天晚霞将成片的水田染得通红,犹如一幅水彩画。


每一天,我们行走在这如画风景里,用足迹勾画乡村图景,用心感受着乡村经济发展脉搏。


02


行走·绘图


虽然乡村风景如画,但乡间调研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烈日酷暑、恶犬拦路,更难的是得到村民们的理解与肯定。自我们与千村调查的受访户接触以来,不难发现,对于大多数守着几分田地自给自足度日的农户来说,很难理解这一纸问卷如何与乡村振兴、民生大计挂钩,也很难相信这一纸问卷实际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他们眼里,与其花一个多小时接受访问,倒不如省点时间多翻几片地,多插两苗秧。


当我们以为这块土地上,所有人都是如此想法的时候,事实告诉我们,其实不然。


村委与老书记的支持与配合


在雷州,白发苍苍的老书记与队员一一握手。从事乡村基层工作四十一年的他用普通话苍劲有力地说出一句“感谢大家不怕苦不怕累来到乡下,给乡村发展做贡献”。腿脚不便的阿婆做完访问后,因久坐导致起身困难,队员赶忙搀扶着她走出门口,边走边说:“真对不起,我们应该到您家里去的,给你添麻烦了!”阿婆却摆着手说:“你们辛苦了,我一个老婆子在家也闷,来和年轻人说说话!”


在麻章,前来参加问卷调查的村民挤满了小小的讲习所。刚进门的阿姨盯着我们的黄衣服说:“你们又来啦!快来吧,我来帮你们。”这一天,村委特地推迟了下班时间,直到陪我们送走最后一位受访户村委才关门离去,为了方便我们等车还特地留了灯。就在我们准备离开时,因插秧而来迟的阿叔终于到了,他拉着访员坐在台阶上直接就开始了访问,直到夜幕降临,阿叔也没有拒访或者后悔。


麻章队访问现场


村委和村民的支持配合,是对访员的肯定,也是对广东千村调查的信任。带着这一份肯定和信任,访员们耐心仔细,吐字清晰地为受访户说明来意,解说专业名词。每一次解释,都只为精准传达,获取准确的数据;每一句追问,都只为求真求实,反映真实乡村。


雷州队与村委合影


麻章队与村委合影


03


与督导讨论访问进度


我深信,每一个千村访员都是带着“为乡村做些什么”的情怀而来的,所以在日行万步的过程中,除了访问,他们步步思量,处处留心着。


雷州队的六名队员在执行绘图任务时,路过一间破旧的老屋,一位奶奶站在门外杵着拐杖好奇地问道:“你们是谁呀?”几位队员便与老奶奶聊了起来。聊天中得知,奶奶的丈夫与儿子都已去世,孙子都在外打工,她一人独居多年。听着年近九十的她用着平淡的语气讲述坎坷的往事,队员们震惊不已,深感同情。晚上返回住处聊天时,队员们都觉得为老奶奶的处境感到心酸。但访问工作还没有完成,不能多停留,他们只能第二天带着牛奶、面包前往探望,以表心意。老奶奶见队员们再次探访,便无比激动地拉着队员们的手再三感激,多番劝说之下才肯接受那点小心意。


在行走中思考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持,几分田地一年的收成难以养家糊口,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便流向大城市谋求生计,城市生活成本的高垒将净消耗大的老人与儿童过滤在外,他们只能被留下来。对于老人而言,子女在外谋生的收入可以让全家人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但付出的代价是老人那个岁数最渴求得到的陪伴。他们守着一盏青灯,一所空屋,与孤独寂寞抗争,终日在田地里忙活反而让他们得到了些许慰藉。


编制草席的原料


也许我们无法凭一己之力为乡村的留守老人或儿童解决当下面临的困境,但我们可以引导更多的目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努力倾注在这一群体,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当好一名倾听者,给予一份小小的温暖。


04


访问·倾听


经历十多天的访问后,有的访员感慨道:相比于访问,可能我们“听众”的身份更打动人。


确实,每一场访问都是在倾听。面对访员,几乎每个受访者都有着强烈的倾诉欲,也许是生活太多辛酸苦楚,也许是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枯燥无味,也许是向往光明与美好却迟迟找不到出口。对此,麻章队队员王昌谋深有感触:“早上访问一个老党员阿伯,他四十多年的党龄,每一个问题他都要把事情完整地向我讲一遍,最后才告诉我答案。打断他,他就让我先听他说完,为什么入党,去年为什么会生病,儿子如何创业,他都说了一遍。”


受访户倔强地诉说,我们耐心地聆听,最后填下真实的数据。


麻章队访问现场


雷州队访问现场


就这样,我们倾听着每一位受访者细数岁月长河中的故事,收集了千家百户的故事:年逾六十的老伯靠耕种自给自足赡养着年逾九十的母亲;深陷病痛、贫穷之泥潭的家庭直面困境,一家人携手在暗夜中等待曙光;丈夫生病花费四十多万医治仍撒手人寰,阿姨独自守着小卖部与儿女相依为命……


每一个故事都是中国乡村真实的一角缩影,我们在每一角缩影中思忖着何以可为。


05


与督导老师一起行走


懂得自己的无知与懵懂,说明已有收获,但千村的访问员并不仅仅止步于此。当我问队员们:最想为农村做点什么?她们不约而同地说出:想在农村地区普及医保常识。十多天的入户访问里,队员们发现:很多受访户对购买的各类险种及报销比例并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医保卡等证件在他们那里仅仅被当作一种身份证明。


访问员细心解说问卷中的概念


多年的乡村生活经历告诉我,这并不奇怪。对农村人而言,遇到身体不适,首选就是在田地间挖两棵草药煎水服用,有些人甚至从未踏进过医院。他们兴许知道医保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但知识水平有限的他们并未能开拓更宽的信息获取渠道,面对访员们的提问,他们只能摇头。希望这个调查可以带来小小的启发,当地村委或者相关部门以后可以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也许,我们对各类保险的解释说明并不能让每一个受访户全面理解,但也希望借此机会带着他们在认知的盲区里往光明挪了一小步。


06


研究者以数据审视乡村,记录者用情怀书写乡村


就着炽烈的阳光、略咸的海风,我结束了这一趟跟访之旅。翻看照片,有久违的乡村风景,有受访户与访员交谈时的嫣然一笑,有三轮车阿姨迎风飘起的衣角……这一趟旅程的收获甚是丰盛。


千村人·在乡村


我想,这几日行走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我和行走于南粤大地每一处的千村人都一样,沾着晨光露珠行走,枕着萤火星辰而眠,无论是做访问也好,探望独居老人也好,为受访户讲解医保也好,都是回馈乡村滋养的一种方式,不论形式,无关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