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回顾】香港科技大学吴晓刚:定量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做“深”
发布时间:2020-06-02 作者: 来源:社会调查中心
5月28日,“社会调查与应用”系列讲座第8期,调查中心邀请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吴晓刚教授担任主讲人,与线上会议间的师生分享定量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做到“有传承”和“接地气” 。
讲座开放报名后的一周里,共有500多名国内外高校师生报名参加讲座,关注度超过预期。
主讲人吴晓刚,现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和公共政策学部讲席教授,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CASER)创始主任,英文SSCI 期刊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主编,国际华人社会学会(ICSA)会长。其研究领域包括社会不平等、分层与流动、社会人口学、政治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调查与定量研究方法、大数据与社会研究。
讲座主题
讲座的最开始,吴晓刚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史出发,提出了自己对于定量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传播和应用的批判反思。他认为中国早期社会学是通过现象观察和定性分析来研究社会的,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角度更多是关注文化和制度,停留在学理层次,且都是进行个案研究,“没有可比性,难以形成知识积累”。
上世界三四十年代“社区研究”的局限
实际上,社会科学研究更强调异质性,需要通过大规模城市调查和定量分析来实现。诚然,综合性数据库的公开推进了定量研究的发展,但是全国性调查所得数据因为中国地区差异大而针对性不强。
城市作为人口密集的空间,因其聚集性、深入性,更适合观察社会变迁,且处于地方化的特定情境下,可以研究更加本土化的问题,通过多个社区比较分析,从个案研究转向量化数据,“找到和全国性研究相区别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吴晓刚认为,开展城市社区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
对定量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
讲座的后半部分,吴晓刚通过在香港、上海开展的城市调查项目案例和选题分析,阐述定量社会科学研究应当注重问题的“前瞻性”,设计的“精致性”和方法的“引领性”,选题不应只是追逐学术热题,应明确研究目的,进行细致的空间划分,注重密集性关注等。
定量社会科学如何做“深”
讲座的最后,吴晓刚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对深圳、上海、香港这三个典型城市进行横向对比,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移民、家庭等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深耕城市微观数据,理解社会变迁。
讲座结束后……
项目督导一冰:讲座中最有趣的是吴老师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他是从历史的维度先讲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史,然后再去结合目前的定量研究去谈我们能够吸收的长处是什么(比如定量缺少历史厚重性),并没有将定性和定量放在一个比较对立的角度去批判某一种。
质控主管肖和:在讲座中体会到了吴老师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一贯持有的反思性,对当前国内定量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评价,尖锐但不失客观理性。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正是对定量社会科学研究热诚,才会不断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并且自身不断实践,通过开展各项社会调查项目探索社会科学研究深化、提升的可能性。
项目督导农麟:社会调查不是越铺开越好,城市调查恰好弥补这一短板。连续性的城市追踪调查可以捕捉到社会变迁给城市面貌、人们生活处境及心态带来的点滴变化。做好本土化的调查研究,能更接地气,接近目前的社会事实,接续传统与未来。作为专注地方性研究的社会调查者备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