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云对话 | 笑对千村“九九八十一难”(二)
发布时间:2020-08-22 作者: 来源:社会调查中心
写在开头
选择成为广东千村调查的访问员,就意味着“我已坚定前行的决心,不畏困难,只为乡村”。
调查路上,小村村们不仅需要解决山遥路远、崎岖难行的出行困难,还需要调整自己新手阶段的焦虑、不适应的状态,并在高温、多变的天气状态下千回百转地找到受访者开展访问。
然而,调查路上的坎坷与不平,远不止这些。访问员们在入户调查的路上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呢?下面,我们给大家一一讲述。
狗吠之惊
-问:访问路上最惊险的是什么?
-肇庆德庆队:被狗追。
-茂名茂南队:被狗追,它就只是追,不咬,
追到了就开始狂吠。
-阳江阳西队:被狗吠,被鸡追。
被村里的狗子追着索要摸摸头
入户调查的路上经过一个门口,门口里躺着一只狗,本来我们以为与它只是擦肩而过、萍水相逢的路人关系。谁知道它看着安静乖巧,突然就爬起来,还带着一个没拴绳的小伙伴过来追我们。幸好我们还记得安全培训说的知识,就只能强迫自己放慢前进的节奏,慢慢走,还尝试跟狗子沟通,“不可以这样,这样是不乖的”,然后就慢慢通过了。
但是,我们核图还需要经过,这次的狗子就是彻底地无理取闹,但我们又必须走那条路,就找了路边一个理发店的阿姨帮忙。这位阿姨人很好,听到我们被狗子拦路就同意带我们走一趟来回。只见她过去跟两个狗子说,是自己人不能咬,就把我们顺利带过去了,而回程的时候,狗子一挺身,阿姨就呵斥,不要动!不要吵!阿姨身上的驯兽师气势瞬间将狗子逼退。从那一刻起,我们就觉得:高手在民间啊!阿姨真的好厉害!
——揭阳揭东队
乡村里有可怕的大狗狗,也会有可爱的小狗狗
我从小到大都非常怕狗,但是远一点的乡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狗。特别是访问的最后一天,我遇到一家人,他们的狗会一直跟着他的主人。所以我在采访的时候,那只狗在我脚边窜来窜去,这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刚开始也会分心,但是进入访问状态之后就似乎无意识地克服自己一直以来的心理恐惧,可能也算是一种成长。
——河源东源队
吃饭也难,住宿也难
在乡村吃饭好难啊。作为队伍里的核图员,跟小伙伴的工作基本就是靠着双脚走遍村子大大小小的巷子。天气比较炎热,而且自然村距离行政村比较远,就想说就近吃饭,下午好尽快把核图工作做完。结果大家想也知道,偏远山村真的没什么做快餐的,第一天核图的我们直接连午饭都没能吃上。第二天的时候,变聪明了,提前拜托行政村的人给我们送吃的,于是人家真的开着摩托车送来了两份盒饭,我们就开心地蹲在路边吃完了盒饭。能吃上饭真的是很幸福的事情啊~
——清远佛冈队
访问员的快乐时刻——“盒饭派对”
虽然早就做好心理准备,在乡村的小宾馆肯定不会特别舒适或者装修特别好,但是没有想到有一个镇子的宾馆真的让我们大开眼界。一开始可能是运气加成,有两个样本村都顺利地联系到比较好一点的民宿,然而这次去的镇子住的宾馆,是会掉土的房子。它不是什么危房或者豆腐渣工程,纯粹就是因为太旧了,督导跟我们汇合的时候,我们都担心老师住的房间会不会一直掉墙纸。还有住过一家宾馆,整个房间4盏灯亮度加起来还比不上我的手电筒,黑得跟人造鬼屋似的,所以我们晚上队伍开总结会议都是开着自己的手电在整理资料。幸好有小伙伴一起,闹腾着就过去了。
——茂名信宜队
乡村建筑普遍比较朴实
村民花式拒访
我遇到的那位受访者,其实一开始就非常坚决地拒绝了我,但是他也没有把我赶走,只是让我喝茶,我想可能还有一丝丝转机。于是我就开始软磨硬泡。
我:“阿叔,做嘛做嘛,很快就做完了。”
阿叔:“别了,别了,别了。”
我:“阿叔,做嘛做嘛,有数据才能了解到村子的情况。”
阿叔:“别了,别了,别了。”
我:“阿叔,做嘛做嘛,别人家都做了,就差您了。”
阿叔:“别了,别了,别了。”
……
在阿叔无数次的拒绝之下,我还是一直说,他说一句,我就说十句,他说一句,我再说十句。说了一个多小时之后,阿叔终于受不住了,笑着感慨:“你实在是太会纠缠了,好吧,我答应你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我终于成功收集到这一户的数据了。
——汕头龙湖队
访问员蹲守约好的受访者
虽然早就料到会遭遇拒访,但是还是觉得劝访很难。受访者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是我劝他一句,他回绝我十句。有的受访者因为不耐烦还会拒访之后关门放狗,希望通过狗子震耳欲聋的吠叫把我们吓退。
还会遇到受访者对访问员的信任度很低的情况,我们打电话给村民约定入户调查时间时,其实手机号是准确的,接电话也是村民本人,但是因为村民担心我们是从别的渠道弄到他的真实信息进行诈骗的,所以无论我们怎么解释,接电话的村民都连连否认,表示不是本人不能接受调查。僵持到最后只好请村委协助打电话确认受访者身份和联系方式。
——清远佛冈队
乡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访问第三个村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对个人信息比较重视的受访者,他一开始的状态是非常排斥调查的,交谈中就项目的公信力、保密程度、产生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质疑,在我们解释之后也一直追问或者提出查看证明材料的要求。因为在我看来,千村调查是一个正规的,而且是能为乡村发展提供帮助的项目,所以我并没有对这位受访者的质疑感到不满。当时我尽可能地耐心和诚恳地去为他介绍项目的保密原则,以及阐述我对APP和数据处理的一些了解,最终他同意接受了调查,并且对各个模块的问题都非常配合。
——惠州龙门队
访问员在村委的帮助下找到受访者
我可能是遭遇了最温柔的拒访了吧。那个阿姨知道我们的来意之后也没有一开始就拒绝我们进门,也不会一言不发就把我们晾在客厅。阿姨会请我们喝茶,然后跟我们聊一些她自己了解到的乡村情况,也会简单说一下家里的日常经营。但是在聊完这些事情之后,阿姨就跟我们说:“你们想了解村子的话,我可以跟你们说一下。问卷调查的话,还是不做了。”后来我们再三说明,阿姨依然坚持拒访,“我知道你们学生做这些事情肯定是出于好的原因,但是这件事最终能否惠及我们个人就说不定了”。说不清阿姨到底是不信任项目,还是不信任这一类人文社科工作,我希望千村调查可以真的一年一年地做下去,这样起码阿姨可以看到社会对乡村的关注不是一次性的,可以看到乡村还有改变和发展的希望。
——揭阳惠来队
农忙时节,受访者如果是以务农为营生的话,一般我们就得追着他们到农田里去,到牲畜圈里去。之前有一户受访者,我们一逮到他,他就立马放下手机说要去耕田,就算是饭点时候,也说要去耕田。我们摸清楚他的套路之后就追着他约时间。
我:“叔,吃饭时间行不?”
叔:“耕田耕田,不行啊,没时间。”
我:“那晚一点,下午一两点行吗?那时候晒,地里干活热。”
叔:“我要干到6点才回来”
我:“那好,我就6点来找你,不行的话,7点也行,那我就要晚点才能走了。”
叔叔看了我一下,就勉勉强强答应了,“你愿意(这么晚)就行。”
受访者在哪,我们的访问就在哪开展
下午,我和小伙伴5点就去田里找他,死皮赖脸地去跟他搭话,有一句没一句地一直跟叔叔聊到他干完农活,他看我们这么坚持,就放弃了“抵抗”,干干脆脆地接受了访问。访问结束之后签收礼金的时候,叔叔还一直不愿意收,说是要给我们买水喝,我们好说歹说,顺利签收之后就赶紧走了,生怕他追上来还钱。其实做访问真的很需要耐心,村民们不一定认可我们的学生身份,也不一定认可项目的价值,但是他们认可我们的付出、我们的坚持,还有我们的诚恳。
——河源东源队
最崩溃的拒访可能是在我们这个队伍吧。当时访问一个家户,整个问卷已经到了最后一个模块,当我们告知受访者签收礼金的时候需要提供身份证核验时,受访者的家人就冲出来阻挠。当我们请求完成礼金签收就走时,受访者的家人勃然大怒,说着要把我们赶走和删掉我们的数据,甚至提出要查验我们身份。为了缓解双方紧张的情绪,我就提供了我的证件和项目有效证明材料给他查看,并尝试跟他就调查进行解释和说明。沟通无效的情况之下我们都只能先行离开,最后通过第三者帮忙沟通联系才是真真正正把一个调查流程进行完。遇到这种怎么都解释不通的情况时,其实我自己也很生气,但是怎么用正确的方式去对待他们,怎么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比没意义的生气更重要。如此调整自己之后,我就不会把消极的情绪带到下一户受访者家里了。
——潮州潮安队
千村访问员特色体验——“带孩子”
在访问初期就不停地被拒访、被质疑,可以说严重地打击了访问员开展调查的积极性。因为广东千村调查在今年已经是第三年开展了,部分受访者因为前两年接受访问后并没有如他们所愿地迅速改善生活、进入小康家庭队列,所以今年的拒访情绪浓烈。刚开始进村的时候,访问员会因为村民的抵触而自我怀疑,也会因为村民的厌烦而想逃避入户,但是从一户农户说记得小黄衣开始,从村民自发请小村村喝茶、吃水果开始,从一位村民将自己生活得以改善的原因与广东千村调查联系在一起时,我想我们不需要再拘泥于这些短时间内的不善、消极和抗拒。说心底话,被拒访,该难过还是难过,但除了这些人之外,乡村之中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为之而奋斗的人。因此,三年不足以改变,那就做到第十年吧,终有一天广东千村调查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而有力的数据支持,也不会让众多青年学子的血汗与青春白费。
——广东千村调查项目组
让我看看我的受访者在不在家
沟通隔阂
河源地区的客家方言真的是“十里不同音”,各式各样的口音都有。我们一开始以为是自己都是客家话中的好手,谁能想到,去的四个村子口音各异,我们只能哄着受访者多说几句来鉴别他们的客家话音调跟我们队伍哪一个访问员的口音更接近。实不相瞒,有种当方言翻译的感觉。
——河源东源队
队伍里有一个小伙伴虽然是住在湛江,但是并不会说徐闻这边的话,导致他跟村里的公公婆婆有点“鸡同鸭讲”的情况。不过虽然方言不行,但是可以充当第二访员,做好辅助角色,大家齐心协力,还是非常高效地做完了那个村子的访问工作。
——湛江徐闻队
访问员于乡村一角
做入户调查,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户的受访者是简单级别还是困难级别。
整个访问过程的最后一户,是一个耳背的婆婆。我们尝试过在婆婆耳边用正常音量去沟通,但是婆婆表示并不能听见,所以我们只能选择最后一种办法,就是以大喇叭的音量将题目念给婆婆听,并且加以解释。一开始的时候为了测试婆婆可以听见的音量,我们几乎是一句话重复三遍,到后面摸透了婆婆的音量阈值之后就跟队友轮流提问,感觉我们是人肉扩音器。虽然整个访问过程进行下来很心塞,但是看到婆婆笑着说“听到了,听到了”就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访问员抓住受访者的空闲时间开展调查
此外,一些年纪大的受访者对于量化的题目和新的农村政策并不能准确认知和给予判断,需要访问员慢慢地举例子去解释或者循序渐进地问。很多时候都是换了很多种提问方式,多次确认才敢把答案填上去。这些沟通上的隔阂其实都不是因为受访者主观拒访,而是因为受访者年纪大或者身体而导致了沟通难度和沟通成本的增加。不过既然选择了做访问员,就应该做好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希望下一年的访问员可以珍惜与这些老人家访谈的机会吧。
——河源龙川队
访问员向受访者解释问卷
写在结尾
人生路,从来都不会是一路畅通的。困难也好,挫折也罢,只要跨过去,你会发现所有的苦难都不过是美好人生的肥料。
千村调查的路上难免会被拒访,会遇到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情况,会被质疑、被误解,会自我怀疑,会对别人失望,但同时也会遇到优秀的伙伴、热心的村民,会遇见乡村的美好,也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希望这个夏日的种种会成为你们成长的土壤,希望你们仍然可以保持对乡村的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
感谢你们选择千村,热爱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