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官网 | 网站首页

千村手记 | 农村“五通”,为农村发展铺路

发布时间:2020-08-27 作者: 来源:社会调查中心

编者按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只有做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蓄能力、增添后劲。

本文作者高智澄为广东千村调查项目的实习生,在千村实地调查过程中跟随粤西片区的访问员走进乡村,观察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下为其观察手记。

 

城乡间道路


佛山,二线城市,虽然发展速度相对一线城市较慢,但人们生活安逸,大体城市外观是偏向钢铁森林的模样。虽说佛山不是一线核心城市,但我也算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到农村跟访之前,我就听说要去的地方是广东比较偏僻的农村,想象过即将行访的农村是坐落深山、交通不便的,做好了靠双脚行走的准备;也想象过农村可能网络不畅、用电紧张、居住条件差,需要等待国家扶贫建设。然而,真正走到乡村实地后,我发现乡村基础建设其实真的是在逐步完善中,虽然目前还比不上城市的硬件建设,但是可以看出乡村在一步一步地夯实自己发展、繁荣的基础。

 

 


通路

 

清早,跟随访问员乘坐预约的车从镇上前往样本村。进村的路是一条笔直的乡村公路,道路相对宽敞。行驶过程一路通畅,没有太多山路会有的蜿蜒盘旋,也没有颠簸不堪,并不是想象中的坑坑洼洼的狭窄泥巴路。

到达村委,放眼望去,如今的农村仿佛是旧貌换新颜,不再是小时候电视上看到的、称得上是“简陋”的模样。乡间的小路是硬化路,通往每家每户。村里的房屋大部分是低矮的砖瓦房,但也会有五层楼高的红砖房和村民自己改建的现代新式房。房子基本排布在小路两侧,而农田则是集中分布在乡村交通主干道周边。


村子里正在修葺的房屋


城市的公路一般都是两车道以上的,路旁一般是简单的行道树,给人感觉宽阔平整。而乡村道路旁大多是成片的树林,道路是平滑的曲线,不像城市内道路就是环环相扣,是不是就需要拐弯等红灯。因而乡村的主要出行道路都不会让你觉得迷失方向,路基本是直直的,直直地贯穿整个村子,是村民们去往城市、去往更繁华之地、去寻找更多谋生机会的道路。

在农村的路上,很少看见有小轿车、私家车行驶,路上行驶的大多都是体型处于量级两端的大货车、“田螺车”和村民的小摩托、电动车。村里的老人都是在家里的,唯有还有工作需要或者务农需要的中青年村民会开着自己的两轮代步工具,往返于家户之间和村落与城市之间。

“骑着摩托车往大路走6、7公里就到镇上了,很快的。”很多村民出行依靠摩托车或电动车,觉得出城没什么困难,感觉交通还挺方便的。入户过程中访问员笑谈到,入户时都是靠着搭过路村民的摩托车,在农村小道上“窜来窜去”找受访户的。对于在城市里长大的我来说,6、7公里有多长其实并不清楚明确,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对于距离的描述大概都是通过相隔几个地铁站、几个公交站或者几个红绿灯路口来进行衡量和比较标识的。


村中道路


当我们来到一户为数不多的、家门口停靠着小车的受访户,迎接我们的是一位四十多岁左右的中年男子。经过一番交谈得知,阿叔虽然是农村户口,但家庭生活和工作其实都在城里,基本只有等到假期才会回来家乡。“以前我们去镇上上学时,只有泥路可以走,道路弯弯曲曲、地下又有石子,单单走路就要花两、三个小时。现在这条路修过之后通畅了很多,私家车开车2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市区啦。村里目前在修高速路,到时通了路的话,我从工作的城市回来就更方便了。”那位阿叔在访问中反映,目前村里的环境和道路比他们年轻时要更好。基础建设带来的便利和所隐含的乡村发展希望让阿叔在回答问题时说着说着就情不自禁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通路了,村民出城方便了,村民与城镇的距离也拉近了,乡村的发展有了盼头。 


访问员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通水

 

跟访时,随着访问员来到了村子的边缘。我们要找的受访者的家就坐落于树林中。她家房子有3层楼高,看着像是刚刚装修过的新式房。刚踏过家门口,看到了前院地面是朴实的的水泥地,地上摆放着几大盆水,像是供村民家里人洗手、洗菜时用的。水盆边有一口井,可以推测她们家的日常用水应该就是井水。“我们家其实有通自来水,算是井水和自来水混用,全部水都会烧开之后再喝。”阿姨在访问时说明了自家的用水情况,并仔细地解释道,虽然水看着都是一样的,但是平时洗手洗脸习惯用井水,而饮用水只会是烧过的自来水。听着阿姨的回答,我似乎在一瞬间想起了小时候那些“小朋友喝生水会肚子里长虫”的善意提醒。

 

村民们挑着一桶桶水或耕作或饮用


后续的走访中,发现大多村民家里都通了自来水,部分村民觉得近几年村民饮水、村容环境这些小事都有了改善。“这几年比以前好了,起码垃圾有车来收,水也有送检过。”其中一位村民伯伯和访问员说。想来,虽然部分农村没有办法说立马户户通自来水,并号召村民马上习惯使用自来水,但是可以看到基层组织有确实开展一些工作来保障村民饮水符合农村安全标准。

 

刻板印象中,“脏乱差”是农村的标签之一,在生产生活用水方面容易产生污水乱排、饮用水水质不干净等问题。但真正都到乡村里才会知道,近几年农村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有了明显的变化。访问员反馈,只有部分的农村现在还是主要使用井水作为生活用水和饮用水,村民认为井水的清澈度和普通自来水没什么区别,就保留了这个比较比较原始的用水习惯。

“水通了,农民就不怕了。”这是很多受访村民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耕地有水可以灌溉,才能有收成,才不会荒废土地。每条村对自己的农田灌溉和邻近的自然水源有不同的规划和利用方式。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好的村会修建水管,把河水引导到村里的农田,减轻农民挑水灌溉的辅导。

通水了,村民的生活有了基础的供水保障,进而才能思考灌溉、人居环境、鱼塘饲养等后续问题。

 

村子里的池塘


 

通电、通广播电视、通信息

 

跟随访问员进入另一个样本村,蓝天白云下,青色水稻田边,进村路口的不远处是一些电线杆,电线整齐分明,是画在蓝天上的五线谱。

电视机,目前在农村比较普及的娱乐载体,所需要的是信号和生活用电稳定。“以前我们这里没完全通广播电视,村里看电视都要上顶楼搭天线。”村里的一位受访户阿叔回忆,“甚至以前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村里有钱人才会买得起彩色电视,今年儿子赚到钱了就给家里换了一台好一点的电视,大屏幕看着就舒服一点”。

 

村民家中安装了电视机


阿叔在配合访问员的家户调查,另一边,他老婆在带着一个小孩子在看电视播的卡通片,孩子不时因为角色的滑稽动作而哈哈大笑。走访过这么多家户,看到基本上每位村民家里都会有一台电视机,但并不是每一户都是有线电视,部分村民觉得家庭暂时符合不了有限电视的收费,或者认为有限电视操作相对比较麻烦,也就还一直延续使用“锅盖电视”了。

走在村路上会发现,农村中相对比较旧的电线线路大多都会从树林上方穿过。随着树木的生长,这些老式电线势必会滋生隐患。以前立的电线杆一般是用木头、石头或水泥制作的,这些材料现在看来都是不易于抵抗自然灾害,这就意味着长时间的风吹雨晒后,电线杆容易倒塌,需要村委村民定期去维护。

 

村子里的其中一根电线杆


据观察和了解,有条件通电网或改善电网设施的村庄基本上都是引入南方电网公司搭建电网系统的,电线杆会用水泥或者其他建筑器材重新修整,线路会选择从稻田、空地上穿过,避免高大树林这些容易引雷的障碍物,变得更加安全。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不仅仅是通电,还要通信息。在跟随访问员队长开展行政村问卷调查时,队长表示现在很多行政村的村委们都是互联网办公,部分受访户家里通宽带、通互联网,我们在村里也会看见不少宽带报装电话的小广告,相对年轻的村民会用智能手机上网接收咨询和网购。

 

村民正在使用智能手机


“我们正在做微商,将自家的龙眼卖给一些外地的客户,不过邮费会有点高。”村里一位受访户阿姨在访问时谈到用智能手机打开自己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情况。

乡村通电、通电视和通信息,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就有了基础保障,在硬件设施的改善过程中相应增加了与外界联系、了解广阔世界、寻找更高效改善自己生活的方式和渠道。村民幸福感加强了,才会愿意留在家里,留在村里,不会再因为乡村信息闭塞,生活不便捷而出走。

 

村中的宣传标语


所谓农村“五通”就是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信息。据中国新闻网2004年的一则关于农村“五通”的新闻显示,广州农村行政村实现“五通”是政府惠民工程,“五通”工程不需要村民掏钱,当时“五通”只是通电、通水、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电话。这次在广东千村调查的实地跟访过程中,有幸亲身看到惠民基础建设工程的落实情况,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乡村的发展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对于民生基础设施、生产硬件的要求也会日益提高,对于信息的渴求也会相应增大。希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要中道而止,或只是满足于现状,希望村民可以借助更好的基础设施早日实现脱贫致富,走上小康道路。此外,乡村不是汪洋中的独木舟,乡村发展仍然需要多方协力,共促繁荣。发展,理应是一个都不落下。

 

 

 


网络文献参考:

[1] 卢江东. 40年前的电线杆长啥样?从小小电线杆看新农村供电之“变”[N].浙江日报,2018.

[2] 广州农村行政村实现“五通”http://www.chinanews.com/n/2004-03-17/26/41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