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官网 | 简体中文 | ENGLISH

千村调查手记 | 乡村振兴,不是复制城市

发布时间:2020-09-03 作者: 来源:社会调查中心

编者按

推进乡村振兴,不应该是单纯地在土地上复制粘贴一座城市,而是应该顺应乡村的发展规律,尊重乡村的文明,找到一条与乡村生产、生活、文化情况契合的发展道路。此外,乡村振兴除了振兴经济,还需要提振乡村的文化自信,保护和尊重乡村文化,寻找一条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和谐共生的道路。

本文作者吴琳为2020广东千村调查揭阳揭东队的访问员,以下为其调查手记全文。

 


乡村振兴,不是复制城市

 

作者 吴琳(揭阳揭东队访问员)

 

广东千村调查中,“访问员队长”、“访问员”、“质控员”这些身份及工作内容总是被我们反复探讨,但其中有一个角色似乎在话语中占据的分量极少。而本次调查旅程中,我恰好就是担当了这一角色——核图员。在我看来,“核图员”在项目参与人群中似乎没有正式编制,都是从调查员中抽调而来的,但却同样是本次项目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核图员”的工作经历可谓让我受益匪浅。

 

访问员们行走在乡间小路上


相比于访问员的精准入户,从交谈和问答中真切地了解受访者真实生活环境,核图员更多的是在走遍村落核查房屋时,沉浸式地体会村落整体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在这次的核图经历里,我发现村落的空宅数量普遍呈增加趋势,大部分村屋都是因为户主一家为养家糊口,进城打工去了而变成空宅。偶尔碰到萧条败落的屋子,即使不是空宅,也是在变成空宅的过程中。偌大的宅院里,仅仅剩下家里不具备劳动力的老人和小孩撑着一些人气。

这一代的年轻人大多放弃在村内寻求工作机会,而选择到不知根底的城市去闯荡。因为老人在城市中通过劳动力换取薪酬的机会和可能性不大,年轻一辈又暂时不能负担在城市里赡养老人的费用,所以大部分中青年外出务工时都会选择“一留一走”,而被留下的往往就是老人和学龄前的孩子。尽管老人和孩子的心里未必情愿,但一家人还是会迫于生计,最后选择这个家庭安置方案。


访问员们在寻找受访户


从前看着教科书上对于农村“城市化”理念长篇大论地描述,从未了解过乡村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无可厚非且理智成熟的决定。但当真正走进乡村后,我才发现,这个想法有着过于理所当然的傲慢与偏见。我们总是探讨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背后的成因与改变方法,城市与乡村二者看似都是谈论主体,但真正核心的,其实是用城市的发展标准衡量乡村,催促乡村早日赶上步伐,而此时乡村在探讨和对比的过程中早已处于附属地位。这种思维是城市文明席卷和冲击乡村自信的一大证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城市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得微乎其微。

大部分村民对于乡村的传统价值追求和本土文化的认可度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潜移默化地变低,换来的是“城市文明就是先进”的刻板印象。一旦接受这种衡量标准,选择追随城市文明而轻视乡村文化的人们又怎么会心甘情愿地选择留守乡村、发展乡村呢?乡村精神活力衰弱,振兴之路就更加寸步难行。走在路上看着村落里大片的空房子,留守老人接受访问时无奈一笑,“留在村里能干嘛。”不是疑问,而是肯定。


访问员在村中骑车


那时候我确信,乡村的活力不应该单依靠经济,还需要提振村民的精神,村民的求生意志、发展意愿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他们的思维转变、创新能力和劳动积极性。没有乡村自信,乡村振兴就没有精神支柱。如何建设村落里人们的文化自信,是摆在乡村发展的现实难题。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办法像产业园区建设那样短时间内达到改头换面的效果,我们不能因其生长缓慢而拔苗助长。盘活乡村不是复制城市,育苗种树需要因地制宜。乡村底蕴和传统文明根植在这一代村民的思想中的,我们要的是引导村民自立更生谋发展,是积极向上地谋发展,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接受城市文明的冲洗,安排他们认命进工厂当工人。乡土文化应当予以保护和传承,因为乡村的根在土里。


访问员们在讨论口号发音


抛开所谓城市文明的标准来评价乡村,我认为大城市多的是比不上乡村的地方。

走进乡村,扑面而来的就是坦然真诚,这是现在包罗万象的城市中少见的。进村的早晨,决定去早市吃肠粉,进入早市绕过一个路口,沿途是各种各样的蔬菜瓜果小摊。摊主都是老人,简简单单地拿着一张张蓝色绿色的尼龙布垫在地上,布上都是饱满圆润,色泽鲜艳的瓜果。偶尔会有一个小鱼档,鲜活的黑鱼从水池里吐着泡泡,充氧气产生的气泡呼呼作响。档口的阿姨穿着及膝的雨鞋,戴着塑胶手套熟练地在水里挑着花甲。


揭阳揭东队在村中的大排档吃饭


这里早市的热闹程度和繁华程度其实都比不上我生活的地方。不同于城镇里规划、确定好的方块卖场,摊子都是只靠尼龙布占据的一小块地面。小贩们将自家耕种和养殖的收获一一堆放在尼龙布上,背着初升的太阳,撑着一把遮阳伞,就开始了上午的叫卖。

这样的早市朴实,但更让我觉得真诚。摊子没有张贴健康证明,但光是他们爬满褶皱和伤痕的、充满劳动痕迹的双手,就足以打动我去买他们的产品。在这里,没有销售和中间商,我所面对和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劳动人民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像战利品一样摆放出来的、自力更生的荣誉感。劳动所承载的辛劳、心血、温度、期盼,让这些农作物看起来更加动人。


访问员在研究村中的公用健身器材如何使用


如今,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农家乐”,正引导人们重新发现乡村文明之美好。受累于繁杂城市里花花世界的人们,向往安逸乡村里的一方净土。农家乐,除了卓有成效地拉动乡村经济,还可以让社会的目光重新停驻于乡村,但这不过是乡村文明可挖掘的冰山一角。如何构建乡村自信,仍需要更多人来参与思考和行动。

为什么广东千村调查项目招募对象是大学生?在入户调查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起这个问题。社会上不缺更高素质的人文社科工作者,他们的沟通技巧和思维体系会比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更加成熟,他们的加入其实可以让项目调查进行更加顺利。亲身走一趟之后,我觉得除了大学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


访问员顶着烈日行走在村中


人在经历校园和社会接轨和转变时,往往是在大学时期。这时,我们其实都站在人生方向选择的重要分岔口。对于未来的人生规划,是更注重追求个人发展,往社会金字塔顶端奋进,还是下沉基层,立足社会利益、追求共同发展——我们在真正了解、亲身体验过两个选择之前,都是迷茫的。教科书和老师对我们敦敦教诲,就是为了让我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但,未踏入真实人间,就无法明确心之所向。

乡村里没有高楼大厦的闪耀霓虹,也没有车水马龙的拥挤大道,有的只是一把锄头、一顶草帽、一碗米汤、一双充满茧子和青筋微凸、带有劳作伤痕的手。看到这些时,我告诉自己,这不是教科书教育了,这是我用眼睛看到的真实人间。过去,我一味地向往“白领生活”,口若悬河地声称要为社会发展“付出和贡献”,认为在城市的办公室里朝九晚五上下班就是自己未来最稳定、最好的生活方式。但是现在,我认为所有的青年都应当去乡村里走过一遭,才不会仅仅因为道听途说就把乡村排除在人生选择以外,才有可能明白,一味追求城市文明,其实有一定的副作用。

 

访问员盘坐在村中地上休息


青年人在选择追求城市文明与为乡村践行人生时,其实没有必然矛盾和唯一正确答案,但我衷心希望我们青年人能在建设乡村文化自信、人才自信上实实在在地帮上一把。只有我们端正自己对待“城市”和“乡村”地位的态度,才不至于让乡村一直在被批判、被轻视、被忽略的状态下自己找出路。

此次千村项目对我而言,更像是往我的浮躁世界里泼了一盆冷水,让我从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清醒起来。“脚踏实地”、“乡村文化”成为了我重新思索的词语。作为千村项目的核图员,踏遍村落的每一寸土地,感知真切人间,读懂乡村文明的厚重,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此行无憾亦无悔。

 

揭阳揭东队全体“合照”


关于大学生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关于广东千村调查,我想借用一位疫情期间捐献口罩的大学生的话来表达我内心的感谢:感谢你们,让我懂得什么叫做;也感谢自己,终于跨过幻想、幻灭、悲愤的阶段,来到真实世界作出实质贡献。这正是我想对广东千村调查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