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官网

千村调查手记 | 千村千态,因地制宜

发布时间:2021-09-27 作者: 来源:社会调查中心


作者/2021广东千村调查宣传组  刘梦菡


山村、渔村、城中村……在“乡村振兴”的新潮巨浪中,各种类型的乡村及从农村转变的居民区都正在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乘着“广东千村调查”的车马,我往乡村中去,记录着千村调查的足迹,也记录着乡村前行的细节和轨迹……



加快乡村教育发展步伐


在罗定的样本村里,我接受了一个七口之家的孩子们的邀请,为五个孩子拍摄一张照片。镜头定格的一瞬间我脑海里闪现的不是秀美山水和无忧童年,而是往后的几年,照片里这群年龄相仿的孩子将会分配着一对农村父母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


据受访者回答和在当地长大的访问员分享,样本村附近存在着一个村庄甚至是一个镇上只有一所学校的情况,该校校内任教的老师数量不多,而这几年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学龄儿童,教育资源缺口可想而知。


村里的孩子们,我们先入为主地觉得他们活得自在、无忧无虑的。然而,这似乎是未经他们选择的生活。我站在城市孩子的立场上、站在回忆和有限认知的圈子里,觉得乡村的孩子保持着自然的天性是个好事,而忽略了这种“自由”是以延迟接受或者放弃学前教育为代价的。“能否适龄进入校园”这个选择题,在他们还没能理解和有能力自主选择的时候,其实便已经被代为抉择了。


不过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村民对教育十分重视。在我们采访时,无论是普通村民、贫困户亦或是村干部,谈到自己目前的心愿时都无一例外地回答“希望子女成才”。不论留在村中的人年纪如何,都是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多读书,考上大学,有一个好前程。


我想,乡村教育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应再加快一些脚步。充足、优质的教育可以让乡村里的孩子们发挥成长潜力。寄望未来这些山村能有更多的学校、更好的教育资源,为乡村的孩子们铺就更坚实、更多可能性的未来之路,也希望现在走出山村、遨游知识海洋的孩子们有机会常回来乡村看看,力所能及的时候可积极回馈自己的故乡!



关爱农村留守妇女


到达东源的下午,我看着和罗定相似的稻田,思索着这个村落会不会有同样的教育问题?这里会有足够的学校吗?意外的是,虽然地理条件等因素比较相仿,但我并没有在东源看到和罗定相似的生活景象,受访者的家里较之少见有成群的小孩出没,反而留守妇女较多。之后我与村妇联主任交谈,她反映:“女人自己一个人留在家里,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她们不仅要照顾小孩还要做农活,情感没办法发泄出来,就容易焦虑”。


访员正在访问村里的留守老人


妇联主任说,她每天都会专程到这些妇女家中看看,和她们聊几句。或许正是因为孤独,她们总希望能有人陪自己说会儿话。听到她的话之后我想起了队长那天访问的一位奶奶。奶奶说话时会握着她的手,访问结束后即便队员们都说“不用送了阿婆,回去吧”,但她还是一直跟在我们后面,绕过她家门前弯弯曲曲的小路,送了我们很远。


还有一位老人说队伍里的一个访问员长得像她外孙女,于是特意翻出了厚厚的相册一页页地给我们翻看……以往我认为乡村里人们的困难多是与物质相关的,而这次跟访中,我意识到这些在乡村默默付出的妇女在情感和陪伴上是少有得到满足的,即使自己心里装着孤单、思念也不会轻易说出来,因为担心会给家里人添麻烦,因此在向家里人索取心灵慰藉的时候,总是会克制又克制。



渔村建设中的缺失


作为从小到大基本没怎么见过海的内陆小孩,私以为每天听着海浪的声音入睡和醒来必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乘船进岛、乘车进山,路上看到山顶的风车、闻到海水的淡淡腥味都觉得稀奇。翻过了山、走进了村,我发现小岛上的渔村跟岛边沙滩上的度假村是截然不同的。渔村的村民时常穿着厚重的水手服搬运着海货和捕鱼设备,同船或留守的家人则负责整理或编织着宽大的渔网。小则三两人,大则三四户,组成一个队伍,早晨出海,夜晚归来。如此一来,我们要是想访问到他们的话,就只能等到晚上了。


岛上的渔村供电主要靠风力发电



渔民傍晚收网而归


一天晚上九点,我跟随着访问员进村夜访,天幕漆黑,月明星稀,路况难察,我忽然意识到原来不是所有地方的夜晚都会灯火通明,靠风车发电的渔村现阶段是无法做到像城市那样给每条道路都装满路灯。此外,作为一个主要靠旅游业、渔业和养殖业发展的小岛,岛民其实会有一种意识或者习惯:海边是做生意、工作的地方,要收拾干净;而回到村里,则是自家地方,相对而言,维持村容整洁就会没有那么细致。穿梭在各条小巷之间寻找访户的时候,大多当地的村民会在自家门前编渔网、洗渔网,清理剩余鱼获,夏日炎热,味道比较大。闲谈时他们有的会表示不太喜欢自己家的味道,但是迫于生计,没有办法找到合适和便捷的地方处理;有的则认为已经习惯了,在自己家无所谓。


我想,虽说家里也不是什么旅游景点,但是如果有机会变好变整洁的话,我相信村民还是很愿意的。另外,剩余的鱼获,村民一般就是自制成咸鱼之类的,自己食用,数量多时碍于没有销路和寄送困难也无法考虑送人和散卖。每每说到乡村,多会觉得乡村就是山村和田野,是农民和农业,而渔村岛民则较少被率先考虑。乡村振兴不能落下任意一个地方,渔村的振兴也需要被重视。



城中村的别离


花都是这趟旅途中最特别的一站,进村时一栋栋人去楼空的待拆房屋从我眼前掠过。访问员告诉我,几乎每年进村做调查都会遇到一大批搬走的农村家庭。我跟着访问员挨家挨户地敲门,虽然房屋还保留着居住的痕迹和气息,但门后传来的应答却寥寥无几。原本香火鼎盛的宗祠,如今尘埃落定,也许正变成迁里村民许久才会回来探访一下的地方。丢掉的家具、破碎的砖瓦、墙面上的拆迁记号,入眼的是旧物、旧居、旧时光,是城乡转变中的一道年轮。


都说“故土难离”,我们在村中拍摄的时候看得出来接受采访的村民们对这片自己生长的土地有着浓浓的不舍。他们坐在树下乘凉的时候仿佛随时会面临着道别,村里的小路上不断有搬家的货车路过,扬起一阵尘土。一些坐在家门口的老人家每每看到都要张望一下,他们看着自己的老邻居离开,眼神里是不舍,又或许是憧憬。虽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但没有人知道这些本来会世世代代都居住在一起的村民之后是否会在此处重逢,又或是以后会在中国的哪片土地再见。



结语


此次广东千村调查的探访之旅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何为“千村千态”。乡村的变化与发展是悄然的,也是日转星移的,而乡村振兴的脚步将会越走越快。山水之隔,千村百态,每个村落都会有自己关于发展的解读与展望。因此,乡村振兴若需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和方法策略,就要做好前期调查、中期考察和调整。


我想,乡村建设不应当只是一行行死板条文或是一个个地区模板,而是应当随着乡村发展而动态调整政策和建设方案。最后,吾辈有志投身乡村,定要先知国情、农情,才能思辨笃行,发挥所长。愿青年一代更多地到广阔乡村中去,聚点点萤火,汇振兴星河,勇立潮头焕千村!


即将靠岸的渔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