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回顾】“蓝信封”周文华:留守儿童心理支持的一线实践,13年的探索之路
发布时间:2021-10-27 作者: 来源:社会调查中心
讲座回顾
10月22日,受暨南大学社会调查中心邀请,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理事长周文华担任“社会调查与应用”系列讲座第二十七期的主讲人,与参会师生们分享了“蓝信封”项目的发展历程和项目团队在留守儿童成长帮扶过程中的实践收获。
周文华,中山大学博士,“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创始人、负责人,全职公益从业者。2008年受一则“留守儿童自杀”的新闻触动而发起“蓝信封”书信陪伴活动,至今已在该领域深耕13年。
“蓝信封”项目的服务对象是10-14岁的乡村儿童,主要针对初一的在校学生。这一群体处于青春期初期,学习环境改变、学业压力增大,开始与父母的相处变得微妙,逐渐从家庭体系出来,又还未完全融入社会,有较强的感情倾诉需求。
那么信是怎么写起来的呢?首先,选点学校的乡村儿童在观看项目介绍影片和听取班主任的介绍后自愿报名参与书信笔友活动。报名后,“蓝信封”项目团队根据他们多年工作经验设立的配对机制,将儿童与通信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并开展持续三个学期、每月一封信的沟通活动。在“蓝信封”这样一个相对安全和私密的倾诉空间,儿童通过与志愿者书信往来,互相分享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锻炼了自身情感表达和认识加工能力,并从中获得丰富的外界信息和积极向上的榜样力量。
讲座现场
在志愿者招募方面,“蓝信封”设立了严格的筛选机制。志愿者报名后需要通过理论考试、个人信息审核和模拟通信三轮考核,方可成为通信大使。他们主要由两部分人群组成,一部分为在校大学生,另一部分为社会人士。项目每年会通过高校公益社团和企业公益部分开展志愿者招募,并提供书信个案分析、留守儿童和青春期儿童心理认识、心理压力纾解等模块的培训,组建符合陪伴要求的志愿者队伍。
到目前为止,蓝信封已经形成了超过43万封“飞鸽传书”,联系了将近3万名留守儿童,服务的乡村学校和儿童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四川、广东、云南等地。在书信传递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倾听了孩子们内心的声音,交流对于生活、学习的看法,解答一部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甚至发现他们在心理层面的不良倾向,及时向他们的学校和老师预警,从而降低极端不良事件的发生。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周文华现场选取三名师生朗读节选的儿童信件,演示如何解读字里行间的儿童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并阐释青春期少年群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和应对措施。通过相关通信数据和评估报告,周文华还展示了“蓝信封”项目从通信次数、配对性别、志愿者来源、志愿者表达水平等因素与书信疗愈效果的关系。
周文华与现场师生互动
自2008年“蓝信封”诞生,13年来项目执行方从学生社团逐渐转变成草根机构,继而发展成规模化的公益组织,现正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目前,“蓝信封”通过学校微网页透明化展示志愿者与儿童的通信流程和物资捐赠使用记录,并试点推进学校端“云邮筒”,将儿童信件扫描读入并发送到志愿者手机端,通过信息化手段让项目开展更便捷,管理过程更规范化。
讲座结束后,参会师生和主讲人积极互动,进一步了解项目开展细节,探索书信陪伴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帮扶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