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查手记】聆听家乡声音的18天
发布时间:2022-08-29 作者: 来源:社会调查中心
聆听家乡声音的18天
作者 / 2022广东千村调查核查员 朱姻颖
编者按
2022广东千村调查项目入户调查阶段已然结束,但数据质量控制工作仍在进行中。千村调查中有访问员烈日下走访的足迹与汗水,也有核查员严守数据真实的工作身影。本文作者为核查员朱姻颖,中医学专业在读,在核查过程中,她通过访问录音了解乡村、认识乡村,并坚定为乡村振兴做出努力和贡献的发展方向。以下为其所作核查手记全文。
乡村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
——题记
2022年7月13日下午1点,烈日当头,这是我第一次以核查员的身份前往科学馆4楼。在这里,我正式开始接触核查质控工作,于我而言,又是一次未曾涉及的、新奇的体验。这18天里,我有时皱眉,苦恼于录音中敷衍作答的声音;有时难过,难过和无力于受访者的艰难人生;有时高兴,得以通过声音共享那远方的顺利和幸福。
今年是我参加广东千村调查的第一年,也是这个项目的第五年,调查开展的过程既有访问员参与,也有核查员工作的身影。如果说访问员是用脚丈量土地,用眼睛观察乡村,那么我们核查员则是用耳朵聆听乡村,以乡音为笔在心中勾勒出访问员和受访者的访问画面,勾勒出乡村百景。如果问核查员的耳朵里会听到什么?回想起来,会有儿童嬉闹的声音,会有狗吠声或者猫叫声,还会有风声、摩托车经过的声音,让人觉得分外熟悉又有点陌生。而那些访问声音里,访问员会如此询问:
“你还记得我们吗?去年穿着黄色的衣服的?”
“他/她还是你们家里的家庭成员吗?”
“哇,这是你孙女吗?她长得好漂亮啊!”
……
“记得啊,今年又来了啊?”
“不,他走了……走的意思,就是去世了……”
“哈哈,如果像你一样能上大学,我就满足啦!”
而这些都是受访者真实的回答。
村民和孩子在田中劳作
正是这些声音构成了今年的广东千村:有人去世,有人出生,有人外嫁,有人嫁入,有高收入也有入不敷出……这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孤寡老人。他至今未婚未育,身体有疾,但相关证明迟迟未发,导致无法领取此类补贴。同时因为他的地是旱地难以种植,平时只能耕作弟弟的土地,靠着领取微薄的救济金和养老金,以及弟弟偶尔的救济,就这样在鲜少被关注的老房子里艰难地活着。然而,虽然生活很苦,但他声音里没有难过,有时甚至是轻松愉快地笑着与我们的访问员分享过去一年的经历。从受访者的回答里,我听到了有人艰辛地活着,但快乐不减;有人轻松地退休,但烦恼不减。
有些村民的艰辛,访问员感同身受,但无法消解,随之而来的是无力感,而核查员会在录音里听到访问员空落落的安慰声——“会好起来的”。
片区督导指导访问员标注家户情况
我总会想受访者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麻木亦或是悲伤?他们的声音听起来满是浸润了岁月的平和。有时我以为他们那是屈服了,但当他们被询问是否愿意参加技能培训时,我又能从中听到他们一个个肯定而又充满着生命力的回答——“当然愿意啊”。华夏的火光,风雨不灭。受访者们大多不愿向坎坷的过去屈服,如果有一丝变好的希望,他们都愿牢牢抓住。
访问员在询问受访村民是否想外出务工的人回乡,或是否想上过大学的家人回来当村干部时,我以为这种问题只有一个回答:不愿,不想。没想到乡村里会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一位过着快乐退休生活的爷爷说:“想,如果(他们)不回,这个村就会越来越少人,只有他们回来,愿意回来,这个村才会活下去。”当然大部分人会说不想,因为“这穷乡僻里哪有什么赚钱的机会”;因为“家长里短的,当村干部(容易)得罪人”。虽然同受一方水土滋养,但有人会希望“为民请命”,无论是自己还是下一代;有人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去,离开乡村不再受苦,外面的世界更大、更有机会。如果乡村里机会良多,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乡村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
高中时,我是文科生,备战高考,诸多政策名词背得烂熟于心,但直到在千村的这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乡村振兴”的意义和国家为民的决心,也才真正触摸到这个世界另一面:有人幸福地生活着,也会有人艰难地生活着;有人的艰难被看见,也会有没被看见但一样拼命地活着的人。这是世界的常态吗?大部分人都像野草一样在这个土地上野蛮生长着,或被看见,或不被看见。这是这个项目存在的原因吗?能去注意未曾被看见的地方,去记录乡村的成长,去帮助乡村成长,去帮助未入世的大学生见到真实的中国,甚至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坚定自己的未来方向。“看见”便是一种力量。
朱姻颖接受线下采访
在核查中,有时会在录音中听到一句“年年都来,问这些有什么用呢?”。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心里会吐槽他们不明事理,调查就是为了收集数据,分析优劣因素,然后传达人民呼声,推动形成能够惠及全民的经济政策。我会暗自“计较”他们为什么不能干脆配合呢?自以为是的我在核查好几个样本之后,开始感受到那些声音不只是直愣愣的回答,核查除了校验数据同时还让我们得以倾听他们的故事,从短暂的讲述和简单的数字中拼凑他们的生活。
于是我开始理解他们的敷衍,会理解他们的拒绝。或许这些受访者在第一次被访问时,也有着单纯的憧憬。
“你希望上级来视察吗?”
“非常希望。”
简短而肯定的言语,有着绵长而深切的希望和期许,希望上级能将他们的目光放到他们所在的土地,期许来年生活能不那么更加轻松美好。春秋流转,日常不变。于是他们在不曾发生改变的日子里慢慢地不再对“我们”产生热忱,而是更愿意将这个访问时间继续投入自己的生活生产,努力着为自己或者家庭的未来再攒一点力量和金钱。时间多么宝贵,五年对于一个拖着有疾身体艰难生活的孤寡老人而言,太过漫长;而对于一个好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定及落实而言,这仅仅是开始。
7月23日,宣传组采访线下的核查员时,询问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觉得从专业学习出发可以为乡村振兴做什么努力?”我回答道:“我能做什么?我的专业(中医)可能得在未来才会做出贡献。在这次项目参加过程里面,我似乎明白了黄文秀为什么选择回乡了,我希望能利用我的专业能力帮助村民,一起振兴乡村。”这是我的想法,也是我那一刻的决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个大学生,除了专注学业,磨练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或许还应该去听听近处的呼声,听听乡里的声音,身处乡村的他们也可以是我们的老师,即使有些问题我们没办法现在解决,但我们的倾听能或多或少地减轻他们的一点痛苦,我们可以带着他们的希望前进,直至在未来某一刻伸出援助之手。
作为核查员,这18天很长,我听见了好多的乡村声音;这18天也很短,我才和老师、项目成员熟悉就要离别。这18天里,我好像访问员的另一双耳朵,借着他们的身躯去访南粤乡土,有时会恨铁不成钢,有时会羡慕感慨,但常常感同身受。很想谢谢访问员,谢谢他们带着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感受我的家乡,同时也想说声“辛苦了”,烈日下的他们、受访者面前的他们都不容易,希望下一年我也能成为“他们”,真实用自己眼睛看到这些受访者,用自己的口说出“这份问卷完成啦!祝您身体健康,万事胜意!”
如果可以,我还想和他们握握手,将自己的微弱力量传达给他们,在我的人生中记下他们的岁月,而后继续前行。
2022广东千村调查质控组与线下核查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