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官网 | 简体中文 | ENGLISH

【SEMINAR回顾】浙江大学史新杰:机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理论、方法与测度

发布时间:2023-04-28 作者: 来源:社会调查中心

4月25日,暨南大学社会调查中心邀请了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史新杰研究员担任“社会调查与应用”系列讲座39期的主讲人,分享机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的理论、测度方法及相关实证研究。

史新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业经济与管理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农业经济、发展经济和健康经济,相关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Health EconomicsWorld Development等期刊。

 

主讲人史新杰

讲座伊始,史新杰首先从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两个角度介绍机会公平的重要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机会不平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碍之一。现有关于共同富裕的文献大多认为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但鲜有研究进一步分析如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益贫式增长”认为机会平等是关键,实现共同富裕要关注机会平等。

 

史新杰介绍机会不平等研究的现实意义

史新杰从机会不平等的概念与应用入手总结当前国内外机会不平等相关研究。机会不平等是指个人从出生就无法掌控的“环境”因素,诸如性别、(出生时)户口、家庭背景和出生地等造成的结果不平等。其中,户口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因素。

那么,哪些机会因素会产生重要影响呢?机会因素如何作用于个体的收入?史新杰利用CHIP2018年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引入机会不平等的分析框架并加以拓展,基于传统参数估计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中的条件推断树方法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发现,个体是否陷入低收入陷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出生即很难改变的机会因素。户口因素是影响机会不平等的最重要因素,地域、年龄和家庭背景等因素也值得关注,最为重要的是性别在基于低保等标准的低收入人群识别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史新杰通过渠道分析进一步解释了其中的传导机制,发现机会因素通过影响个体教育和就业选择来影响低收入陷阱的发生。

 

讲座现场

这项实证研究为如何通过机会公平政策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证据,也是对现有研究作了有力补充。讲座的最后,史新杰回答了参会师生关于机会不平等测度方法、个人努力的影响程度、数据实地采集、后续研究拓展等方面的问题,与线下线上参会者积极互动,现场交流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