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动态】阳江阳西:躬身入局地思考乡村与自己,勇敢地贴近真实的世界
发布时间:2023-08-25 作者: 来源:社会调查中心
在信息化的浪潮下,不仅科技正在迅猛发展,各种类型的乡村也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悄悄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如今的农村,到底是什么模样呢?盛夏时节,2023广东千村高质量发展大调查阳江阳西队踏上了调研的旅程,作为收集乡村微观数据的观察者,脚丈南粤大地,躬身入局地体验乡村的另一面,感受新乡村的真实样貌......
调研篇
问卷拿在手上轻飘飘的。培训的时候觉得题量不算多,但真正与村干部们做访问、填问卷的时候,是实打实地花费了40分钟,或者一个小时。在与各类村干部的交谈中,我们接触到许多过去不曾涉足的领域,采集到一些乍听之下让人吃惊的数据,也遇见了一些有趣的小插曲。说到访问时长,我们在阳西的调查中,问卷填答最费时间的就是数据题。要么是村干部未提前把数据统计到位,要么是来填问卷的干部认为汇总收集的数据不合理,索性现场打电话估算数据,这些都是我们这次调查中遇到比较多的、比较耗费时间的情况。其中较为印象深刻的是,一份问卷涉及到特色产业的年产值,因为被我们提醒“需要核实清楚数据”,于是受访的村干部就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拿着计算器一点一点合算出来。
与乡镇基层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访问
包括数据题在内,许多题目填答的时候,受访的村干部们都会有些看起来信心不足的“考场症状”。小小的填空题,让这些村干部或是抓耳挠腮,或是沉静思考,或是场外求助。问卷中的数据涉及多个方面,而每个村子仅派出一位村干部代表前来接受访问,因此如果他们岗位接触到的工作内容比较局限,抑或是上岗时间不久,那么这些干部们基本需要多打电话或者互相确认才能补全对村子的了解。在织篢镇的第一天下午,我们小队去往上午未成功访问的村子所在村委会进行实地调查。可能是因为真正去到了他们的工作场所,与前面的村子不同,我们下午所接触到的干部都十分年轻,亲切热情,而与之相同的是,对于村子里的数据都不甚了解。三个年轻干部东奔西跑,打电话、查电脑,终于集齐了一个又一个来之不易的数据。这份问卷用时一个多小时,是同一个村子多个不同岗位的干部参与其中完成的,这让我们从主观感受上,对于这份数据有了更多更坚定的信心。
在问卷的结尾,一个问题就会唤起了整个谈话的趣味性。
“您满意自己的收入水平吗?”
往往在这个时候,村干部们忙于回答村务相关问题时严肃的面部表情会变得生动起来:微笑、无奈苦笑、忍俊不禁……当然也会有开始察言观色的神情。更有趣的是,让调研对象再三确认的,不一定是题意不清晰的题目,也可能是“您觉得村干部队伍有哪些问题?”等让人心神动摇的文字。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要在询问之后才能获得。
“这个问卷答案不会被其他村干部看到吧?”
“不会。”
“那我自己填。”
而后相视一笑,我们都默契地维持着秘密和体面。
参观篇
除了一个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村落名字,特色产业是每个村子在我心中刻印的、独一无二的重要标记。在到镇里或者村里参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被遗落在时光里的古村落,排列规整的古围屋与高大的古树使人慢下脚步;我们看到了美不胜收的绿色稻浪,蓝天白云下的稻田绵延至远方,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机;我们看到了由荒地转变而来的西瓜驿站,整合了农业和旅游业资源而建成的,是南粤大地上一个独特的坐标。这些期待的乡村风景让我们兴奋、欣喜。烈日当空,也不能阻挡我们调研前进的脚步。
在镇和村基层工作人员的带领和介绍下,我们了解了丝苗米项目的创始过程,包括丝苗米在当地的许多不算成功的试验。我们讨论稻鱼共生、稻鸭共生,“曾经我们在教科书上新闻上也看到过很多非常创新的项目,但是放到实地来说还是不能照搬的”,这样一句话让我突然心头一震,脑海浮现出课本的插图,也幻想出了已至中年的镇领导从学校出来的稚嫩但干劲满满的模样,就像现在稚嫩的我们一样。“而我们的理想,将来也许也会在经历现实的洗礼后扎进地里,结出饱满的穗子。”这样一句话的恍惚带来的希望与能量,在我看来,是社会实践、是千村调查带给少有涉足乡村的大学生的行走意义。
特色村落排列规整的古围屋
特色产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沟通中许多干部也透露了对于发展特色产业无人牵头、土地零散、地貌复杂、留存劳动力少等困境的焦灼和忧虑。回程途中,我们得知儒洞镇受访的基层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开展人才联络、吸引社会资本的工作。据他介绍,当地水稻的种植至今仍面临着技术难题,需要农业相关的人才提供帮助。不仅如此,由于乡村建设较城市相对薄弱,当地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进入大城市打拼,人才流失问题尤其严重。昔日热闹非凡的乡间逐渐冷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概念逐渐模糊……追求个人的发展,是否一定要以背井离乡作为代价呢?眼前的稻田、年轻的干部似乎给了我们答案。总有一份坚守与不懈在不断推动当地的发展。
收获篇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千村调查”这样的实地调查项目。体验上来说,与我想象中最不同的是,项目组给予各个小分队了十分充足的自由度和完成工作的空间。具体行程、酒店等均由小队自己决定,这趟不具太多格式化过程的反而让我学习到很多。如果不是自身参与其中,也难以凭空想象到过程中诸多的小小乐趣和困难。就像提前关注到天气预报准备雨具和防晒装备、考虑所处位置的交通难易度提前预订交通工具等,每一次独立完成某样小小的事情,都让我们有了一点点“成长”的满足感。
黄昏的景色在我们的镜头后移动着,此次短暂的阳西乡土之旅在日落时分正式收官了!借助此次“千村调查”,我们的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调查中,不少受访村干部向我们询问:“你们来这调查,有用吗?”面对这样的发问,每个访问员心里应该在旅程结束的时候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千村千态,万家灯火,每一条数据、每一盏灯背后的故事都值得被尊重、被重新发现。一条村的数据发挥的力量可能微乎其微,但成千上百条村子的数据集合在一起,足以为探讨乡村现代化发展、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阳江阳西队访问员完成实地调查后合影
山水之隔,千村千态,乡村的发展和转变是日转星移的,昔日的乡村慢慢远去,我们真的了解今日的乡村吗?诚然,现在的我们对于乡村的变迁持有一种不连贯、模糊的认知,调查让我们从厚重的书本中走出来,重新认识真实的乡村,重新思考乡村与自己。我们将把千村的故事随身携带,继续前往下个目标,从“自己”出发去思考、认识、贴近每寸土地、每位受访者。也许“千村”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就在这:通过这个“引子”躬身入局地思考乡村与自己,勇敢地贴近真实的世界。最后,感谢“千村”,我们调查千村,同时“千村”也给予我们“调查”自己的机会,我们将再次在“千村”这片土壤中自我成长,感谢有这一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