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见闻】梅州梅江:不下田不知农耕难,不调研不知乡土深
发布时间:2023-09-04 作者: 来源:社会调查中心
编者按
在2023广东千村高质量发展大调查中,有一支由6名港澳台侨同学组成的调研队伍。在此次千村调查中,作为客家方言访问员一同前往梅州梅江开展下乡调研,体验客家文化源地之一的风土人情,了解乡村真实与近年的发展变化。以下调研实录摘自队伍投稿的调研感想。
李晓文(中国香港):
在大学最后一个暑假的尾声,我报名参加了“广东千村高质量发展大调查”,没想到这趟下乡调研的行程带来不曾设想过的丰富收获。首先,通过与村干部面对面的沟通,增加了对乡镇一线工作人员及其工作性质的了解与认识。针对不同村的地理位置、环境面貌以及风土人情,各乡镇所制定的整体发展规划会有所不同。客观条件相对欠缺的村子,村干部比较注重基础设施改善和发掘致富道路;依山傍水的村子,资源较为丰富,但是产品想要出彩,需要村干部想方设法整合资源,帮自己的产品“亮相发声”。此次下乡我才了解到,村干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芝麻官”,而是实打实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大至产业布局、环境整治、人文培育等方面的发展策略,需要村干部把控具体落实;小至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土地流转等村民管理事务和纠纷,也需要村委出面沟通调停。村干部实际上不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还要对村子的发展现状十分熟悉。他们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都表示,只要有足够的经济收入支撑,他们会尽其所能地去治理及发展所在的村子。
其次,我在调查中对于乡村生产有了直观的认识。我本身所学专业是广告,实习时经常处理广告投放预算和实际开销的事务。因此,当听到某一个村干部汇算村子的年产值后,我突然清晰地换算得出:一个大城市里的地标性户外LED大屏广告一周的投放费用和村子一年的生产总值相差无几,从前屏幕上的数字彼时成为村子里人们赖以生存以及衡量村子发展程度的产值,我才深刻意识到城乡发展存在的客观差距。
访问员及督导一行沿绿道观察乡村
潘盛强(中国香港):
北上广深给城市的经济数据增添了不少光彩与荣誉,而在远离都市的乡村一隅,仍然有不少家庭过着物质条件不算富裕的生活,还有村民家中最贵重的财物只是一台厚重的老式电视机……时代滚滚向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脚步。在城市生活的我们觉得时间在不停地往前推,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是,一墙之隔,既有高楼也有旧瓦。如今既然已经看到了,就应该为之而出一份力。
乡村振兴需要技术和人才支撑。人才培养与输送方面,应该以高校为首,发挥高校专业优势带动技术和人才流向农村。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得知有的村通过直播带货来振兴经济发展,我就想到新闻传播作为我们暨大的王牌专业,在乡村直播上有着很大的实践和专业优势。希望我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帮助农村直播带货,以专业优势带动起村里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的物质与城市的人才技术双向输送,肩负起“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的重任。乡村建设好了,外出务工的人们才愿意返乡,乡村才能重新焕发活力。
邓艳琪(苏里南):
此次乡村调研提高了我的沟通交流能力。虽然我自己会讲客家话,但是到实地之后发现问卷上的问题,比较难通过客家话原汁原味地表述出来,所以开始的时候我基本是跟受访者用普通话交流。其次,我和受访者对问卷中一些词语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不同,调查时,我会先尽量用问卷的释文来说明,但如果受访者真的听不懂,我就会尝试以我自己的理解来阐释和传达问卷的题意,因此在一次次的沟通中,我和村干部、村民的交流磨炼得更加顺畅。
“脱贫攻坚”落到乡村的土地,长势如何、结果的情况如何,这些不亲自去乡村看,恐怕不能见识到驻镇驻村帮扶的基层干部做了哪些工作以及怎么推进镇村发展。这些年随着青壮年的流出,导致大量的土地撂荒。而整治撂荒地并不是简单除草就可以开始种植了,还要分析它撂荒的原因,防止杂草隔年“春风吹又生”,真是不耕田不知农民难。非常高兴旅程中认识了一群来自不同学院、专业、地区的伙伴,我们从五洲四海来到暨南,又从暨南相约来到梅江,见过秀美山水,走过田野乡道,一起顺利完成调研,我想这将成为大学校园中一段亮丽和宝贵的回忆。
李诗华、邓艳琪核对村干部填答数据
李诗华(苏里南):
在调查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一次,我需要同时负责两位村干部的调查。其中一位村干部虽然有准备资料、做好功课,但是看到问卷之后他还是有很多问题询问旁边一同接受调研的另一名村干部。于是我就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你自己村的情况要问旁边的村干部?”他们回答我说:“因为我们两个的村是相邻的,他知道我的村的一些情况,我也知道他的。”听完,我顿时觉得笑了出来,不禁就想:这两个村感情真好!
最后在做交接采访的时候,我想以新奇和真实来总结这一趟的梅州之旅。因为我的前二十年都是在国外生活的,总共回国的次数也就三、四次,都是在暑假或者新年才会回来一趟。国内的新闻大部分都是从网上或者抖音上看到的,了解到的事情也不是很全面,很多地方也只是知道一个大概。比如一个城市,我大概只会知道这个城市叫什么名字,不会知道它的主要产业,也不会知道城市里镇或村的基本信息或者经济情况。直到参加了这次调研才有机会深刻地了解到这些乡村的真实,只有自己亲自来了才能看到和体会到很多在新闻上或抖音上都看不到的大自然美景。我真的很开心自己能够参与这次“广东千村高质量发展大调查”,感谢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和负责任的老师们,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可以再次参加这种这么有意义的活动。
张景乐(中国香港):
参加项目前,对于现在乡村振兴面临的一些问题,我感到困惑。例如,乡村如果执着于发展农业,见效慢执行难,是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当我去到梅江后,当地的乡村风光让我惊叹不已。在这里,我看到了壮丽的田园景色和宜人的自然环境。远离城市的喧嚣,我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和纯净。与此同时,也能看出乡村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我注意到许多农民通过发展农业产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收入。他们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展特色农业种植和养殖,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但即使现在村里有意识地发展特色产业,依旧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经济效益。究其原因,第一,受到地理位置限制等影响,梅江自然资源和优势产业开发难度大,所需投入大;第二,缺乏相关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体系,加之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创新面临困难;第三,运输成本过高及产业链不成熟,即使培育出了特色产业,没有方便快捷以及成本低的运输方式支撑,还是难以拓展产品对外输出,从而增加经济收入。另外,虽然梅州市在农业、林业、等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发展相对较弱,公共服务有待加强,因而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调查中,我尝试问过一些村干部:累吗?苦吗?现在的工作他们会想干到什么时候?他们说:累,也苦,但是总要有人来做。在他们眼中看不到埋怨两个字,和他们谈论工资,会让人觉得自己肤浅。其中一位干部,虽然与他访问花了很长时间,但从中我看到了一位老干部的热血,他全心全意投入在乡村建设,对他来说,或许只有阻碍乡村发展的问题,才是他的问题,至于工资收入,那不是他放在眼里的问题。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于乡村振兴的期许:只有农村发展好了,知识水平没那么高的村民才能过上好的生活;只有农村发展好了,知识青年才愿意回到乡村;只有农村发展好了,家里的老人与小孩才能不再孤单。有人告诉我们树不能忘根,人不能忘本。也是从他们身上,我亲身体验到了这句话想表达的含义。
张景乐为受访村干部说明调查内容
陈嘉慧(中国香港):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梅州的农村里。下车后映入眼前的是一片绵延的山脉,几朵云挂在半山上,漫步村里,炊烟袅袅,漫地麦田。没有熙熙攘攘的游人,没有四处传来的叫卖,一切平静祥和。村里的一桥一亭,一屋一瓦,清澈见底的小溪拍打着小石子,徐徐流过,蓝天白云倒影在波光粼粼的鱼塘中,好似一副山水乡村画!
沿路走进村委,调查中有一项问题是“您对目前的工资满意吗?”,许多受访者都笑着摇摇头,而有一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年纪已到花甲之年的村干部说:“我很满意!真的很满意!我服从党的指挥,把一生都奉献在了村里!”那一刻我的内心被触动了一下。这里的村干部不乏年轻人,也不乏富有经验的老干部,虽然城市收入更加可观,但是他们都愿意扎根在这里,致力发展村里经济,他们不为别的,只为将自己一生奉献在这片土地,用平凡的人生续写乡村的历史,他们所传承的爱民敬业精神让人感动。
访问完后,我们沿着村委会一路向下走去,路的两旁栽满柚子树,枝头累累青果,柚子都被包裹起来,静待成熟。接单的司机看到我们穿着调研的衣服,热情地和我们讨论起了当地柚子的收成和销售情况。梅州被命名为“柚子之乡”。在广东及周边地区,柚子可以算得上是名牌产品,是梅州地区农村的经济支柱。普遍认知看来,柚子中秋时节需求大、销量高,能在水果市场走出一片天地。其实不然,“农民都靠天吃饭”,天气影响相当大,另外,市场竞争激烈也是影响收入的关键。近几年来,梅州的柚子销售都不稳定,这让柚子种植和销售相关的家庭都一直忧心。希望这次千村调查的数据可以传达乡民的呼声,能让更多的关注集中在这片土地,让更多的力量和人才带动梅州的发展。
梅州梅江队访问员与督导李凤槐